哈哈腔[哈哈腔]
ピンイン
hā・haqiāng[ha1・haqiang1]
意味
[劇]地方劇の名.その源は河北省饒陽・粛寧一帯におこり,初めは一人が一定の場所で演じた.のち発展して芝居形式となった.出し物は100あまり,主要なものに〔三拜花堂〕〔赵美容赶考〕などがある.風格は健康で純朴,生き生きして力があり農村生活気分が濃厚である.
詳細解説(製作中)
哈哈腔又被称为柳子调、喝喝腔,是产生于河北省民间的地方剧种,由冀东南和鲁西北一带所流行的民间弦索小曲演变面形成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山东省德州地区、河北省保定地区有关文化部门的考察资料,远在明代,哈哈腔已在鲁西北各县和河北沧州地区各县流行,延至清乾隆期间,又进一步流传到河北保定地区各县农村。由此看来,哈哈腔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地方小戏。哈哈腔在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其发展经历了当地的民间歌舞、民间小戏两个阶段,最后定型为以弦索小曲“柳子”为唱腔曲调的小戏。在不同地方语言和民间艺术的影响下,哈哈腔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的”中路“、”东路“、”西路“三路流派。2006年5月20日…查看百科
コメント